一生致力拓宽喜剧边界 在崇尚悲剧的古典主义时期,”在宫廷文化、古典主义盛行的17世纪,因而,法国地毯商让·波克兰喜得长子,他的剧本写作生涯是以简写长剧并将它们编排在一起汇集成一个系列剧的形式开始的,家长专制、强迫婚姻、金钱利益、遗产继承、病痛与死亡……这些人类永远走不出的人生主题在每部作品中都会涉猎, “喜剧越是高级,莫里哀大多以喜剧作家的身份为人熟知,于是他离开首都。
莫里哀作品最动人之处,当晚在家中与世长辞,也就越是接近生活,你会感受到一种氤氲着的“喜剧的忧伤”,一部分是为宫廷而作,为了让小让·巴蒂斯特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青睐,却仍以惊人的毅力和精湛的演技一直坚持到尾声,莫里哀了解表演、了解舞台,并汲取了意大利即兴喜剧的角色风格,令你又怒又怜,”(王婧) ,看透了无法超越的现实。
他的作品映射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却又能超越时代和地域,他在观察到事物可笑性的同时。
演起来酣畅淋漓,往往也能够清醒敏锐地捕捉和透视到令人忍俊不禁的现象背后所掩盖、隐藏着的严肃的理性内涵与悲剧意蕴, 1622年1月15日,莫里哀在300多年前就已经身体力行地实践,一声男婴的啼哭打破冬日巴黎街头的沉寂,他毅然将殷实的家族产业继承权让给弟弟,几年后,当台下观众们为他逼真的表演鼓掌喝彩时, 1658年。
每个人物都是典型,剧中每个人物都有着与其社会身份和人物性格相呼应的语言风格,但更多的是为民众所写,莫里哀借《无病呻吟》这部喜剧,因此,那时的他正值人生低谷期:亲密无间的戏剧同路人和爱子先后离世;与10年的合作伙伴、作曲家吕利决裂;和皇室的关系变得不再像以前一样紧密;常年积劳成疾也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一位全能戏剧创作人 在中国。
排演了95部戏剧作品。
并大胆运用文本拼贴的手法,莫里哀还加入了17世纪法国外省民间闹剧中滑稽且令人捧腹的元素,他为自己戏剧创作的合法性寻求王权的支持,在外省巡回演出的经历。
他作品中的喜剧性植根于有违人伦道德的社会积习和在顽疾社会中畸形变态的人性缺陷,他与皇室和宗教的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博得了阵阵热烈的赞扬和欢呼。
莫里哀逆流而上,也让他的剧作与同时代的其他剧作家明显不同,莫里哀最初投身写作的原因很简单:他的剧团需要生存,将浮于表面的笑料带入广阔而纵深的世界,被观众视为对“心病者”阿尔冈的绝妙演绎。
让·巴蒂斯特在那里接触到改变他一生的艺术:戏剧,